然而王猛說的雖然有道理,又深諳我心,但能否服眾卻是一個問題。
果不其然,就在王猛話音剛落之際,其弟子諸葛亮當即就站了出來。
「主公、王師!天下皆是天子的領地,我方應當與曹丞相齊心協力,共同出兵對付異族啊!倘若異族不滅,則漢不為漢,四百年大漢的基業也必將毀於一旦啊!」諸葛亮不禁勸說道。
聞言,王猛不禁搖頭嘆息,顯然是對自己的這個弟子感到無語了。
不過王猛也是理解諸葛亮的,王猛本來也是一心向漢之人,和諸葛亮一樣。
可在一年前,長安被攻破之時,王猛已經對大漢徹底失望了。
長安可是大漢的舊都!劉裕又是漢室宗親!
結果劉裕與異族勾結,導致長安、潼關相繼淪陷,大漢諸侯聯軍也為之慘敗!
從那一刻起,王猛就對大漢再無一絲一毫的忠心,也是徹徹底底地死心了。
就連漢室宗親都只為自己,不為大漢,他一個寒門官員又為大漢操什麼心呢?
反觀諸葛亮,他果然還是和另一世一樣,依舊還是那個為了大漢可以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!
「主公!肅以為,當此之時放棄南陽、徐州,與曹丞相在天子的見證下稱王方為最佳!
昔日高祖有言,非劉姓不得稱王,否則天下共討之。可要是由天子親自冊封,主公稱王便可謂是名正言順!如此一來,我方的軍心、民心必將為之一振,這對於主公的事業來說也必然是最大的幫助!」魯肅起身說道。
「唔——!子敬之言也不無道理!」我不禁點頭讚許道。
說實話,我現在並無稱王的打算,畢竟一切還為時尚早!
可畢竟眾人對此不知道,他們又不知曉我心中的想法,因此魯肅的觀點也就顯得極有道理了。
果不其然,魯肅此言一出,原本就支持下策的眾人紛紛聲援。
然而一看局面有些僵持不下,三派人誰也說服不了誰,我當即又有些為難了起來。
於情於理,中策才是對我和曹操雙方都有利的,也是我最為傾向的一策。
可偏偏在座的有二十一人,其中支持三策的人又分別都有七人,不多不少人都一樣多!
這就意味着,我既無法用投票的方式來作決定,也無法在阻力較小的情況下來個一錘定音!
倘若我此時表示要用中策,那麼無疑就會寒了諸葛亮、魯肅等人的心,這樣就不美了。
畢竟我不管是用哪一策,其實我都不吃虧,反正有便宜占就是了。
唯獨既定戰略不能丟,我是絕對不會再出兵北上的,因此上策肯定不會採納!
至於中策和下策,實際上就看我更注重實際利益,亦或者還是虛名、官位了。
不過就像魯肅說的那樣,如今天子願意冊封我和曹操為王,這個機會可謂是千載難逢啊!
倘若錯過了,以後可能就不會再有這個機會了。
倘若以後我擅自稱王,乃至稱帝,那就成了僭越之舉,那就和昔日的袁術沒有區別了。
因此,魯肅堅持的觀點其實也對,而且現在稱王也確實對我極有好處。
其一,我現在給手下封官,最多就是刺史、將軍,或者大將軍幕府的僚屬。
可我一旦稱王,那我就可以獨立建國,然後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朝廷班子了。
屆時,我給手下封什麼官都可以,我的權力也大大地增加了。
其二,就像魯肅說的那樣,屆時我方的軍心、民心也必將有顯着提升。
其三,我在未來統一南方,乃至統一天下之後,也可以免去許多政治上的麻煩。
現在稱王,等未來一統天下後再稱帝,一切也就顯得順水推舟了。
……
唯獨有一點不好,那就是我和曹操一旦互王,天下諸侯也必將有人效仿。
屆時,不是大漢其他諸侯稱王,就是異族稱帝,大漢也就等於是亡了。
此舉,實乃滅亡大漢之策,也不知道是曹操麾下哪一位謀士想出來的主意!
或許魯肅早想到了這一點,可他就是不說,說明他早希望大漢亡了!
可在座的人中也有人不希望大漢滅亡,比如諸葛亮,倘若我用下策,那就會徹底寒了諸葛亮的心了。
因此,此策固然好,可稱王一事還需要循序漸進,萬不可操之過急!
我早晚要稱王,乃至稱帝,但絕不是現在!
大漢也早晚會亡,也必須要亡,但絕不是現在!也絕不能亡在我的手裏!
果不其然,諸葛亮在聽了魯肅的發言後,隨即便站出來怒懟。
唯獨同樣支持上策的謝安不發一言,充耳不聞,仿佛沒有聽見一般。
「子布,你是我的長史,你來說說你的想法!」
隨即,我又點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出來發言,我相信有張昭、王猛一起支持中策的話,那我再一錘定音也必將有所可能!
「主公,諸位!昭之所以支持中策,實際上和王軍師的想法差不多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於私,昭乃是彭城人士,因此自然是希望徐州能夠納入主公的治下!
於公,眼下主公還不是稱王的時候,因此昭並不支持下策。至於上策,我方已經在雍涼嘗試過一次,昭並不希望再來一次,乃至再來上兩次、三次。
因此,排除掉上策和下策的話,昭只能選擇支持中策!」張昭說道。
聞言,我的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,只覺得果然薑還是老的辣!
張昭的一番高論,乃是用排除法的方式來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,也讓眾人為之啞口無言。
「諸位以為然否?」我再次問向眾人。
這一次出奇地沒人再起身發表觀點,或者是出言反駁張昭了。
由此可見,張昭的話也確實是起到了為我說服眾人,以此達到一錘定音的效果!
眼見於此,我就打算作一番總結,然後作下決定了。
可就在這時,陶侃卻是站了出來,然後發言道。
「主公,諸位,安石大人!侃以為可以採取一個折中的辦法!
如今,南陽軍團就駐紮在南陽,鄧士載率軍屯駐在武關!不管我方選擇用中策亦或者下策的話,屆時都要與曹丞相進行交接,殊為麻煩。
因此,侃提議武關依舊由我方進行防守,但可將鄧士載及所部暫時借與曹丞相!如此一來,我方也算是支持曹丞相一起出兵對付大秦了!再將南陽交還給曹丞相,曹丞相便也能放心將武關交由鄧士載鎮守!
至於徐州,我等雙方不如將之交還給桓刺史,由桓刺史作為中間人,為我雙方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!
至於稱王,此舉太過敏感,不如就由曹丞相稱王,我主改為稱國公如何?」
喜歡血之孫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