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的年假一結束,大朝會上暴昭就提出了給朱文奎選老師的想法,被朱允炆一口回絕。
「文奎頑劣,朕以命皇后嚴加管教,待日後定下心性後再選良師教誨。」
朱允炆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以後接受傳統儒學的教育,都不用舉例,一句話就可以概括,凡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帝,沒有一個是傳統儒學教出來的。
儒學只是統治階層用來愚民的工具,士人階級還想拿來愚君,這樣一代代下去,這天下,可不就成士人階級的了?
「商稅今年才開始正式徵收,所得稅銀暫無法估算,內閣審議了一下今年朝廷的開支,赤字大概有七百萬兩。」
朱允炆拿着一份奏本,俯視着滿堂袞袞諸公。
「主要的大頭開支在於擴充閩浙水師、南京往河南、北京修路,內閣希望少修一條路,等年底商稅的稅銀收上來,明年再修。」
說着說着朱允炆就笑了,點了夏元吉的名字,問道。
「錢留在國庫里不用等着下崽嗎?如果卿不願意寅吃卯糧,朕這到有個解決的辦法,朕讓遼王叔打皇商府庫里拿出一千萬兩,貸給戶部,戶部支付利金如何?」
國庫從商庫貸款?朝廷向商人支付利金?
這也就是皇帝的腦子裏能想出的主意!
夏元吉心裏跟吃了蒼蠅一樣噁心,貸銀搞建設,年底戶部清算的時候,還要多一筆支出,這一筆多支出的,國家的錢就進了宗親私人的口袋,他說什麼也不願意,只能硬着頭皮說道。
「請陛下放心,修路的開支,戶部還有些積蓄,撐的下來。」
洪武三十餘年國稅攢下的家底子本就不多,去年就多開了千萬兩,今年又要多開幾百萬,這樣下去,要不得幾年國庫就干咯。
夏元吉一臉的便秘表情落到朱允炆眼裏,後者就一陣好笑。
古人管錢,只知道節流,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去想開源,永遠都是盤子裏有多少就控制在這個小圈子裏,沒想過前期投資能換到多少後續的回報。
「朕讓五軍府提調全國剿匪,南京往開封、北京、閩浙的通途,戶部可以跟地方布政使司合作,設立路卡,按照通商的貨物總額按比例收取路費,幾百萬兩而已,最多兩三年就收回來了。」
朝廷收過路費?這跟土匪有什麼區別?
夏元吉下意識就想開口勸諫,就看到朱允炆一擺手:「這事就這麼定了,具體的章程卿家自己跟地方協調吧,下一項。」
放下戶部的奏本,緊跟着便是兵部的。
「遼東、甘肅換防以來,裁汰老兵一萬八千人,兵部遴選的兵員已經全數補充完畢,老兵該如何安置?」
以往軍中的老兵退伍,洪武朝的辦法就是編入軍籍,各歸其鄉做軍戶,內閣本身也是這麼批的,但是奏本到朱允炆這被留中,沒有批覆,而是拿到了朝會上。
大明的軍戶已經足夠多了,而且軍籍早晚要被裁汰編入民籍,都是大明的子民,哪裏需要做的那麼涇渭分明,朱允炆不想把階級固化。
等什麼時候朝廷足夠富裕了,能夠承擔起正規軍現銀軍費之後,軍籍制就會被撤銷,地方直接上武警制或生產兵團,各省按照軍田數量設置兵額上限,其餘的就轉成普通百姓。
「兵部記錄一下,有願意回鄉的朝廷發給他們糧種,直接歸鄉墾荒吧,免他們兩年的糧稅,每人限墾十畝,地方府縣要嚴加稽核,登記在冊。」
大明立國初,地方的荒田無主田還是很多的,畢竟才六千多萬人,現在戶部在冊的田畝僅有四百餘萬頃,就算民間有瞞報加上地方政要大員的免賦田,也不可能超過五百萬頃。
但是大明有多大?
現在的大明不包括新疆和西藏,但遼東比後世的東北大、雲南包括了大半個緬甸,國土面積比後世最多少一百多萬平方公里,可耕面積更是基本沒有區別,而且由於沒有工業化和西北沙漠化,某種意義上來說,大明現在的可耕面積是完全可以再膨脹四到五倍的,只是因為人口不足、沒有現代機械,所以沒本事開墾罷了。
而且,遼東可還有一大塊可供懇荒的處女地。
遼東平原可耕面積有多大?最少幾百萬頃,朱允炆記得他以前看過一份報道,東北平原一年的產糧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還多,是養活我國的最大飯碗。
這年頭的遼東平原可沒人去耕種,主要原因就是兵禍。
遼東沒有長城,容易受到韃靼人的襲擊,而且由於太大了,朝廷也不可能保護的過來,現在的遼東戶籍,竟然只有三萬餘戶,十幾萬丁口。
「不願意歸鄉的,就遷到遼東做軍戶,墾田不受限制,全部編入軍田。」
說到這朱允炆又看向朱棣:「四叔,北地的軍事你熟,回頭總參謀府給寧王叔、宋晟、盛庸、平安擬個軍令,讓他們四個協調一下,把兀敵哈人;北山、野人、海西這三部女真都遷出來,編成我大明的軍戶,分散的撒在漠南、河北、山西和遼東地界,對於不願意的,那就全滅了!」
朱棣心裏盤算一下,北地這四人加一起,足有三十多萬大軍,比那幾個部族加一起的總人口還多近十倍,這簡直就是平白送的軍功。
在遼東平原,都不用其他人幫忙,就他當年留給盛庸的幾萬鐵騎,就足夠馳騁千里,把這些蠻夷都趕盡殺絕了。
「臣領命。」
先讓遼東穩定下來,至於日後如何抵禦韃靼人的侵襲,朱允炆還在想轍,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侵擾足足持續了三千多年,誰也沒本事徹底解決過,現在如果不是草原內鬥,阿魯台跟馬哈木互相咬,遼東也不可能這幾年那麼平靜。
拿互市拴着阿魯台,他現在可不敢破壞互市的平靜,不然,斷了互市,都不用大明動手,過兩年,瓦剌就把他韃靼部給吃掉了。
兵部的事處理完,然後是吏部跟都察院的,幹部任免的人事問題,朱允炆一向是不太看重,因為他沒有一雙透視眼,能夠直接看出一個官員的能力和派系,所以這個方面,他一直都是交給內閣自定的,不操這份閒心,浪費沒必要的精力。
他要做的,是控制內閣,只要控制了內閣,就間接控制了天下。
禮部更沒有什么正事,無非就是周邊幾個小國、瓦剌和韃靼送來了幾分貢禮,然後眼巴巴的希望大明能還一份,直接被朱允炆給拒絕了。
還個屁!
「告訴他們的使者,還禮沒有,最多朕給他們寫一份褒獎的詔書,以後不願意來朝貢也無所謂,朕的大明不缺那點東西,等朕想要了,會派人去拿的。」
禮貌和死要面子這種民族習俗,朱允炆打算在這個時空,這個時間點就從漢人的骨子裏淡化掉,老子跟你客氣你媽呢?
你以為每年上份供,派使者在這奉天殿磕個頭,老子就拿你們當好哥們了?給你慣得臭毛病!
現在不是地球村,同活在這片天地之間,要麼你有本事滅了大明,要麼就等着接受被大明同化或者毀滅,欠的債一定要還!
新年的大朝會開了兩個多時辰,總算把所有的待辦事項搞定完,大傢伙各自回署衙辦公,只有朱棣被朱允炆留了下來。
復開海禁之前,要先把台灣拿回來!